省部共建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20年2月经国家科技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实验室依托河北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蔬菜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作物学”等科研平台,通过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建设而成。
实验室建设立足河北,服务华北,面向全国,根据华北农业资源特点,围绕解决华北小麦、玉米、棉花、大白菜等主要作物资源消耗高、抗逆性不强、光温水肥利用效率低、品质质量亟待改善等生产问题,针对作物节水、优质、高效基因资源发掘不够,抗旱、抗病、耐盐碱机理不清,光、温、水、肥协同高效关系不明等重大科学问题,设立作物优异种质发掘利用、作物抗逆性研究及应用、作物生产高效调控等三个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作物改良与调控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上-中-下游”一体的优势和特色,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华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展现农大力量。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68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45岁以下的占46%。拥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席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等人才称号33人次。作物学教师团队、蔬菜遗传育种教师团队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棉花抗病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粮食节水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团队、棉花轻简抗逆丰产高效技术创新团队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
建设以来,获批国家级项目67项,省部级课题92项,到位科研经费1.6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课题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中华英才奖、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各1项,神农中华农业优秀创新团队奖3项;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Molecular Plant等发表研究论文472篇,IF>5的SCI论文160篇,IF>10的SCI论文16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育成河农麦、农单玉、农大棉、农大豆、冀农花、油绿3号等新品种57个,国审品种7个,审定品种年种植面积近千万亩;授权专利64项;出台技术规程11项。
实验室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英国剑桥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等2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获批“111计划”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蔬菜功能基因组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建立伙伴关系。实验室创建“太行学术论坛”学术交流品牌,邀请了刘旭院士、万建民院士、陈剑平院士等145位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承办全国学术研讨会等13场,有2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实验室组建了超微可视、分析测试、基因组学、蛋白研究和表型组学共享平台,78台大型仪器设备、43台小型仪器设备面向校内外师生开放共享。配备专业技术人员8人,为学校作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 (更新于2024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