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作物耐盐碱研究及应用创新团队在小麦抗镉生理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4-07-29

近日,我室作物耐盐碱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IF=12.2)在线发表了题为“Trade-offs of reproductive growth and Cd remobilization regulated Cd accumulation in wheat grains (Triticum aestivum L.)”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小麦体内生殖生长与镉(Cd)再活化的权衡机制调控了Cd向籽粒的转运及其在籽粒中的累积

近年来,农田土壤Cd污染导致的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河北省作为小麦主产区,如何安全利用轻中度Cd污染农田,确保小麦籽粒Cd不超标,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发现小麦籽粒比其他谷类作物具有更强的Cd富集能力。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小麦籽粒中Cd的积累是防止其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途径。然而,小麦体内Cd转运如何调控籽粒中Cd累积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提出的科学假设是小麦开花后Cd随同化产物灌浆进入籽粒,该过程受到营养器官中Cd再活化的调控,并且小麦籽粒中Cd累积过程存在品种差异。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内水培试验,探讨了两个不同Cd积累特性的小麦品种(籽粒低Cd累积品种L-6331和籽粒高Cd积累品种H-6049)Cd累积的生理机制。在Cd污染的农田中,H-6049开花后穗部的平均Cd积累速率是L-6331的1.57倍,最终导致成熟期籽粒Cd积累量是L-6331的1.70倍。水培试验进一步证实,开花期的Cd胁迫驱动L-6331启动了体内生殖生长与营养器官Cd再活化的复杂调控网络和权衡机制,共同延缓了Cd向籽粒的装载过程。此外,L-6331的旗叶和节1在调节Cd再活化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节1中较大的EVB(扩大的维管束)区域促使Cd向旗叶转移,进而减少了Cd由节直接进入籽粒。总之,与高Cd积累品种相比,低Cd积累品种在开花后Cd胁迫下启动了更多的生殖生长和Cd再利用的权衡,减少了Cd在籽粒中的累积,本研究为小麦籽粒中Cd累积过程及调控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作物耐盐碱研究及应用创新团队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颖和高培培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文菊教授为通讯作者,赵勇副教授为该研究提供了小麦种质资源。该研究得到了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212040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A2024)、河北省科技计划(23567601H)、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团队项目(NCCIR2020CX-6)和河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CXZZBS2023074)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4.135166


关闭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