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至11日,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系列学术报告,邀请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许操研究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郭新宇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郭军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陈保冬研究员、河南农业大学汤继华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漆小泉研究员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期间,校长申书兴、副校长赵邦宏与专家们进行座谈,并就加强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交流。科研院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建军主持报告会。来自农学、园艺、植保、林学、生命、资环等学院师生800余人次参加报告会。
学术报告会上,许操介绍了实验室通过基因编辑实现野生植物快速驯化的最新进展。郭新宇结合农业革命发展的方向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重点介绍了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对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应用的思考。郭军介绍了其科研团队通过转录组测序等手段进行鉴定,对条绣菌中富含甘氨酸和丝氨酸的效应蛋白的功能及其对寄主免疫的效果调控进行解析,为植物病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陈保冬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土壤退化问题,系统介绍了菌根真菌对于植物适应逆境环境发挥的重要作用。汤继华结合与玉米籽粒品质、灌浆相关的关键基因,对遗传机制进行了解析。漆小泉详尽介绍了雄性不育的形成及在育种上的优势,解析了湿度敏感型雄性不育的机制及相关基因的应用情况。
报告会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同步进行,线上同步直播间参会师生累计600余人次,师生积极与专家们进行互动交流。报告会后,专家们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PI实验室及共享平台,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团队建设、社会服务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此次系列学术报告内容精彩、主题新颖,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专家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农业科学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科研热情,使师生受益匪浅。近期,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了“国重讲堂”活动,每周举办两场学术报告。“国重讲堂”活动的实施对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国际科研及学术的影响力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研院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建军主持报告会](/__local/2/CB/95/235CD1CA03C7487C75673292CA7_D0E60E6A_5204E.png?e=.png)
科研院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建军主持报告会
![许操研究员作题为“干细胞重编程与园艺作物分子设计”的学术报告](/__local/E/CB/5E/15F77E2F9AC1090584116C553A3_3BB71DFE_49097.png?e=.png)
许操研究员作题为“干细胞重编程与园艺作物分子设计”的学术报告
![郭新宇研究员作题为“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学术报告](/__local/F/A8/A1/80C4CD2A94E6DB2AAE08753B94B_CA552815_3CEB6.png?e=.png)
郭新宇研究员作题为“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学术报告
![郭军教授作题为“条锈菌富含甘氨酸和丝氨酸效应蛋白调控小麦免疫的分子机制”的学术报告](/__local/5/71/CB/E2CA5FEEB6FC17B6F2C2A4E3790_27B952D0_42EDD.png?e=.png)
郭军教授作题为“条锈菌富含甘氨酸和丝氨酸效应蛋白调控小麦免疫的分子机制”的学术报告
![陈保冬研究员作题为“逆境与共生”的学术报告](/__local/0/1B/7B/7F95B5B7F6047FCE1F3A4B3AC41_FC63A85F_40600.png?e=.png)
陈保冬研究员作题为“逆境与共生”的学术报告
![汤继华教授作题为“玉米籽粒发育与灌浆关键基因克隆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__local/E/A0/78/A02355EE664C8C9975FC107BE1D_E29EC799_3CF7E.png?e=.png)
汤继华教授作题为“玉米籽粒发育与灌浆关键基因克隆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漆小泉研究员作题为“禾本科作物湿度敏感型雄性不育的机制与应用”的学术报告](/__local/A/B4/45/849D101D49469AAF2266E1C4C5A_6F906695_3F7FB.png?e=.png)
漆小泉研究员作题为“禾本科作物湿度敏感型雄性不育的机制与应用”的学术报告